中信国健【冲着中信国健而买入】-九游会旧版
推荐文章
1993年成立,民营,位于沈阳,一系列收购后员工超2000人,董事长娄竞。
主要产品益比奥(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蔗糖铁注射液。
2007年纳斯达克上市,2013年私有化退市,2015.6.11港股上市,发行价9.1港币,募集55亿港币。
2015年9月,公司公布上半年财年业绩,收益录得7.9亿元,同比增加41.9%;毛利6.9亿元,增加34.6%,纯利增长25.5%至2.42亿元。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核心产品的的增长贡献,期内特比澳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约2.95亿元,目前销售占集团货品销售额37.1%,益比奥销售额同比增长23.0%至约3.68亿元,目前销售占集团货品销售总额46.3%。由此可见,赛保尔生物、sirton尚未带来实质性盈收。
2014年11月,三生制药与韩国生物医药公司pharmabcine签订许可协议,共同在中国研究抗癌候选药物tanibirumab,属于全人源抗vegfr2单抗,目前ii期。
2014年12月收购赛保尔生物,获得公司第二种重组人促红素产品。同年,公司也收购了意大利合约药品生产商sirton,希望以此为平台在欧洲注册及营销旗下生物技术产品。
2014.12.31,9730万元收购中信国健4.92%股权。
2015.6.23,已从apexigen inc.成功购入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全球权利(之前已取得中国区权利),参与总价值高达350亿美元(根据ims数据)的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全球市场。该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以及许多其他炎症紊乱情况)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已通过临床前测试,并已证明其比当前市场上最知名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及英夫利西单抗的效能更高,正进行临床一期。apexigen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卡洛斯,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2015.7.24,5.28亿收购浙江万晟,获得糖尿病中药产品、皮肤病产品,年销售额3.3亿。查阅资料,缺少拳头产品和储备品种,重点产品芪明颗粒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上次一亲人在地级市爱尔眼科诊断时医生有开。
2015.10.12,公司与一家韩国生物制药公司alteogeninc.订立了独家特许交易,而交易的品种就是曾经畅销一时的赫赛汀仿制药(alt-p7)。查询alteogen的在研产品线,目前alt-p7仍在临床前阶段。赫赛汀是罗氏的肿瘤药当家花旦,中信国健仿制的即将上市。不太明白的就是,既已决定控股中信国健,为何还要买入此特许权,且其上市速度预计慢于赛普汀?
2015.11.20,在已拥有6.96%股权基础上,斥资13.6亿拿下中信国健46.68%股权,合计持有54.36%股权,后者成为控股子公司。
2016.3.3,再斥资27.14亿从中信手中拿下中信国健43.42%股权及10.85亿贷款权益,合计持有97.78%股权。
截至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三生制药拥有20项在研产品,主要集中在肾脏和肿瘤领域,其中14项产品在中国以国家一类新药开发。过去三年,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分别为736万元、935万元、964万元。
由于不清楚浙江万晟和中信国健的收入什么时候开始并表,是否会纳入2015年,故就2016年业绩做一预测:
原有业务:16年按增长25%计算,则利润为2.42*2*125%=6.05亿,按0.84折算成港币为7.2亿;
浙江万晟:14年利润0.28亿,15年假设增长15%,则为0.32亿(约16倍pe收购),16年按增长10%计算,则利润为0.32*110%=0.35亿,折算成港币为0.42亿;
中信国健:中信国健2010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2亿元。据之前王俊林采访透露,2014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元。但收购公告看,2014年收入7.8亿,利润2.1亿,2015年8.8亿,利润2.5亿。可见大概是以12倍pe收购,低于三生目前pe,考虑到未扩股,故并表后有较高安全系数。不过,此次收购侧面也反应中信国健5年过去了利润就几乎没怎么增长,增长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佐证了兰生股份为何愿意出售这部分股份而保留并回补海通证券股份。一定程度上可看出,郭亚军出走后,中信国健内部的确出了问题。本人在医院、药店看到的只是益赛普价格相比几年前有较大幅度下降,估计也导致了增量不增收。本处利润是人民币,折算成港币则是2.97亿。
总计2016年利润为7.2 0.42 2.97=10.6亿港币。
假设上述预估基本靠谱,则16年三生制药按20倍pe计算,则市值将是212亿港币,按30倍pe计算,则市值可达318亿港币,若按35倍pe计算,则市值可达371亿港币。上述估值暂时不考虑其他一系列收购可能产生效益以及赛普汀上市效益。
结论:当前价位,安全边际较高,值得一搏,故以港股20%仓位买入。但不是特别符合我的喜好,一是每年研发投入竟然不足千万,太少,与收入、利润严重不匹配;二是感觉由于研发投入少,这些年一直在吃二款主打产品的老本,属于典型的面临内生不足,开始搞兼并收购,希望短时间做大。本次买入,更多的是冲着中信国健而来,博三生能把国健盘活,包括把其海外业务规模做起来。
说明:由于港股资料少,繁体字读起来费劲,国际会计准则不甚了解,再加上部分网上搜集的材料涉及到人民币港币,不敢肯定一一进行了确认和换算,故上述材料仅供参考。
还有一点没想清楚的就是中信为何急着把国健的股权连同债权通通转手?而且为了转手,双方为此成立了好几家父子级的投资公司,持股再转让,搞的这么费事?另外,就是公告出来这么久了,怎么股价一点反映没有,难道香港人民一点也不爱听讲故事?这二点值得深思。我个人迟疑到今天才试探性买点,只是看到公告后,发现中信国健的业绩与我之前评估的2.7亿基本一致,果真就这个级别,有些失望,但好在没想象中的差。